据博文翻译公司了解,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瓜蒌籽即将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参展企业却碰到一件烦心事:难以用英文正确地先容产品。
5月1号到5号,安徽乔国老食物公司出产的瓜蒌籽、葵瓜子等农产品,将去第111届广交会参展。然而,在这家公司带到广交会的中英文对照画册中,英文是用“百度在线翻译”自动转换而成的,其中,瓜蒌籽被翻译成普通的“瓜子”。乔国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光灿:“在瓜蒌籽向国外市场推动的过程中,就碰到一个中英文沟通的题目。瓜蒌籽,毕竟用什么样的一个名称来描述它,现在就是没有界定,没有一个规范的英文,无法跟发达国家这些客户沟通。”
安徽乔国老食物公司坐落在“中国瓜蒌之乡”潜山县的余井镇,是一家中型农业企业,这几年致力于把瓜蒌籽推向国际市场。2007年,他请广东汕头的一家公司设计中英文对照的包装,结果,瓜蒌籽被翻译成金属制品,3万套包装只好全部销毁,乔国老公司损失5万多块钱。王光灿表示:“结果国外老板一看,不是瓜蒌籽了,他搞成了金属,牛头分歧错误马嘴了。本来是个好的农特产品,没办法推向国外。”
2009年,王光灿又请出口代办代理商帮忙,把瓜蒌籽的产品简介翻译成英文,但是,译文仍是没有让海外客户看懂。这次参加广交会,王光灿其实没辙,画册的翻译只好让在线翻译网站代劳了,展销现场再请翻译职员口头描述产品。
前年,以色列专家参观潜山县瓜蒌基地的时候,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董玲担任翻译,她也深感农产品翻译的难题。当时陪同参观的潜山县农委办公室主任邹祥:“董玲在翻的过程当中她说,我们中国的很多特色产品,外国人不了解,瓜蒌这个东西英语怎么翻译呢?最后她自己谦虚,讲属于自己知识缺乏,没办法。”
合肥卓旺商业公司总经理左晓敏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建议,要规范我国农特产品的译名和简介以促进出口:“这个企业这一种叫法,那个企业那一种叫法,这一块可能不够规范,老外有的时候可能不大轻易理解。假如由政府机构来或者是搞一个什么部分来规范一下,那是最好了。”
记者短评:给企业提供贴心的软服务
特色农产品在试图走出国门的时候,遇到语言沟通的挫折,应该说,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现象:一方面,农业工业化企业地处乡村,普遍缺少既懂农业又懂外语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中国土特产,要想取一个响亮而又正确的洋名字,写一个让外国人好懂不曲解的产品先容,的确难度很大。
因此,农业主管部分有必要牵头,梳理出本地域范围内具有出口潜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组织农业科研机构、农产品外贸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外语人才,精心翻译,提供一个规范的译名,制作一份正确的先容,为农业工业化企业提供贴心的软服务,从而促进农业出口创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