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博文翻译公司获悉,在一个快速变小的世界,快如闪电、实用易懂的翻译日益重要。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轻易。
不妨举个例子。用谷歌把本文第一句从英语翻译成泰语,然后泰语转俄语,再翻成日语,最后从日语重新翻译成英语,就变成了:日益重要为了转变世界更快倒落以及闪电,弄懂实际的。
是不是不知所云?还有更离谱的呢。
1.少翻一个“i”,“火星人”到来。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万尼讲演一个令人震动的发现:火星上有“运河”(canali仍是canals)。由于“运河”有人工建造的含义,人们纷纷预测,可能是早已灭绝的火星人用运河浇灌庄稼。
实际上,canali不是“运河”(canals)的意思,实际是指“沟渠”,乔万尼只是描绘了一种自然的地貌差异。到了20世纪,“火星人”着实火了一把,这一切都源于少了一个小小的字母“i”。
2.赫鲁晓夫要哀悼你
1956年,世界暗斗正酣。在美国人看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是头号敌人。他在波兰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一席讲话,更使自己的愚昧傲慢深入人心。几句开场白过后,他大谈资本主义糟糕透顶、共产主义优胜无敌,最后说出了一句后来广为流传的话——“我们会安葬你!”
事实上,他这句话的更正确翻译应是“当你被安葬时,我们会在场”。这句话在苏联很常用,赫鲁晓夫的本意是“我们会比你们活得长久”。暗斗期间,像此类鼓吹“共产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言论良多,但因为美国《时代》周刊的错译,美国人认为赫鲁晓夫要用核弹安葬他们。
整整3年,他没有澄清那句话。苏联咄咄逼人,发射卫星和洲际导弹,美国也大搞太空、导弹研究。假如我们没有曲解他的意思,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会是美国人吗?这将永远是个谜!
3.卡特总统真让波兰人抓狂
1973年,总统卡特访问波兰,并举行了美国在共产主义国家的首次新闻发布会。美国以150美元一天的价格,雇了个连波兰语都说不全的翻译。这家伙刚启齿就犯错,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卡特开场说“我今早离开美国”,被翻译成“我离开了美国,永远都不回去了”。他说“我此行的目的,是了解你们的想法主意和对未来的期盼”,结果被翻译成“我对波兰棍子饥渴难耐”。更有甚者,这个翻译竟然使用旧词和俄语句法,顺带还作践了一下波兰宪法。卡特算是栽在他手里了。
该口舌人被炒了,卡特为参加国宴又雇了一位翻译。在国宴演讲上,他说完第一句话后,为舌人停顿了一下,结果翻译没反应。卡特又说了一句,翻译仍是没搭理他。很显然,第二位翻译的题目与前一任相反,他根本听不懂卡特的英语,因此就沉默沉静是金了。这种情况下,波兰领导人的随同翻译不得不出手相助。卡特终于离开波兰时,他已成为波兰全国人的笑柄了。
4.一字惹来原枪弹
1945年,盟军预备结束战役。他们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前提投向,否则予以“彻底摧毁”。然后盟军就像一个六年级小学生那样,惴惴不安地等待“求爱信”的回应。
不出所料,日本记者不断催促首相铃木贯太郎发表声明。铃木召开记者会,说了诸如“不予评论,我们正在考虑此事”之类的话,日本记者们绝望而归。
铃木在说话中使用了单词“默杀(mokusatsu)”,来表达“不予评论”的意思。然而,该词还有“傲慢轻视、置之不理”的意思,当此种翻译传到美国政府耳朵里10天后,向广岛投下一颗原枪弹,3天后,在长崎投了另一枚核弹。
假如铃木当初充分解释一下,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不管是政客的措辞不幸,仍是翻译未能酌情选择词义,美国得到的惟一翻译版本就是:“日本刚刚十分不明智地回应道‘让盟军放马过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