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老话:翻译要讲究“信达雅”。博文翻译公司的审校们认为,“信”是第一位的。在培养翻译人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翻译进步慢是由于不够聪明,但有时,翻译进步慢是与平时工作中偷工减料分不开的。比如没有弄懂,却在不清楚原意的基础上任意发挥;该查阅字典或上网查询的地方没有充分查询;以及表达方式不符合目标语种的习惯等。所以说,“讲信用”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是一个翻译绩效问题和经济效益问题。不讲信用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和次品驱逐优质品。
“信”的另一层重要涵义就是:要以数学的精确度来传递信息,一点不多,一点也不少。只有在充分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在充分揣摩了原作者的意思的情况下,话到嘴边,已经不能不说了,才能达到“达”,充分地表达原作者的含义。而比如说自己母语较好,看见原文不多理解,或认为其表达不够完善,因而越俎代庖,在对原意的模糊认识基础上写出一篇美文,那么,这是你自己的半创作,不是我们定义上的翻译。或者可以叫做“编译”。就是在翻译的同时,对原文加以编辑、删改或取舍。而这基本上不是我们的目的或任务。
而“雅”呢,也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就是要百分之百吃透原文,然后再到目标语种中去寻找相对应的“雅”的表达方式,如果没有现成的,就创造一个,以达到尽善尽美。
此外,如果达不到十分的“雅”,可能有碍观瞻,就像门厅没有打扫干净。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对信息没有充分破解,造成理解错误,对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就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如果把翻译过程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在这个箱子的输入端,如果输入的信息量为百分之百,就是完全理解,那么输出在剔出目标语种的种种局限性之后,可望达到95%或90%。而若输入量只有90%,那么输出量充其量只有90%。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还很可能达不到这个比例。
所以说,如果说在商场上做人油滑有时能够捞到好处的话,那么在翻译界还是老实人吃香。只有在商业或外交场合,当说话的人不知分寸,原意有造成尴尬局面之虞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临时变通,不遵守“信”这个首要原则。子曰:“人无信不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