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英漢及漢英筆譯的技巧
|
翻譯是對考生英語掌握能力的綜合測試,它考察考生是詞匯,對英語語法的運用是否有準確的把握,所以我們說翻譯的好與否是建立在考生英語詞匯和語法的基礎上的。但翻譯因為它是一門學科,所以它必然有一些需要翻譯人員掌握的翻譯標準和翻譯技巧。
首先我們談談翻譯的標準。對于申報在職研究生的考生來說,實用的翻譯標準(也是評判考生翻譯正確/恰當與否的標準)是基本的"信",這個"信"是指譯文一定要遵循原文,原文說什么譯文就說什么。而實際上在在職英語的翻譯考試中翻譯題的文學性都不太強,要求考生翻譯的語句大都是一些說明性或敘述性的句子。所以考生只要在是在翻譯? quot;信守"原文,把原文的大意反映出來就可以在這部分拿高分。
而翻譯的技巧如果細說起來有很多,而因為這里的翻譯考試和翻譯專業的考試是不相同的,所以我們只要注意一些基本的翻譯技巧就行了。這些基本的翻譯技巧我們會貫穿在每一講中進行講解。
在第一講中我們先講講如何下筆翻譯。首先應該認真地讀解漢語文字,觀察這段文字的語言特點(結構和用詞)和內容,從而決定用什么樣的詞語翻譯比較合適(正式的還是口語話的文字)。第2步對句子一個一個進行分析:分析句子的核心詞語,句子的結構,以及這個句子和后面的句子在語義和結構上的關系,從而確定譯文的句子用詞和結構。
好現在讓我們先來看幾個句子的翻譯。
1.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即使在中小學,現在也開設越來越多的課程。。。
分析:這段文字從語言上說是比較正式的,所以譯文采用的語言也應該比較正式; 句子中3個分句之間的關系是:隨著和即使引導的分句作狀語,而最后的一個分句是這個句子的主句,句子的時態應該是一般現在時(句子以及段落時態,語態的確定是很重要的。)
Toda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courses are run eve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middle schools. 或: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reasingly more courses are offered nowadays eve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high schools. 或: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ke progress, more and more courses are run eve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middle schools. 2.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講打動了人們的心, 并在60年代觸發了一場黑人解放運動。
分析:這段文字從語言上說是比較象報刊上的文字,所以譯文采用的語言可以接近口語題也可采用比較正式的文字。這個句子結構雖然有些長,但不難看出這個句子應該是一個單句結構:后面一個分句是前一個分句的并列結構("打動。。(的心)"和"觸發"應該是并列的謂語結構)。句子的時態可以是一般現在時,也可以是一般過去時。在詞語的處理上,"打動"較常見,可以用move , touch a chord in the people, "觸發" cause , bring about, trigger
Martin Luther King's speech " I have a dream " moved people and caused a liberation movement among the Negroes in the 60's. 或:Martin Luther King's speech " I have a dream " touches a chord in the people and triggers a Negro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60's.
漢英翻譯有口、筆之分,范圍涉及文學、科技、經貿、法律、旅游等各個領域。專業不同,要求亦異。但在一些原則問題上與英漢翻譯有許多共同點。如翻譯標準以及對原文(Sourcelanguage)要求有比較深透的了解;對譯文(Targetianguage)要求通順達意,能反映原文的精神實質等等。但它們還有其特異之處,即漢譯英時譯文非我母語,除少數特例外,人們對母語的掌握一般說來總要比外語好些。用英語表達,除了熟練的英語能力外,還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諸如
歷史沿革、地理風貌、世杰風情、社會雜間呼,隨時留意,銘之于心。這樣,積以時日,譯文才會顯出動力。
“文化的內涵豐富,包括社會組織、政經制度。學術思想、風俗習慣等等,語言也在其內。……學英語,既要在語言之大學,也要在語言之外——在社會文化背景中學”。(王宗炎,1993年)故閱讀時;如只把字面意義串起來而不問它的文化背景,有時是行不通的。
對譯者而言,除雙方的文化背景知識外。如能對漢英兩種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有所了解,對于提高譯品質量,將會大有襯益。
1、屬于不同語系的英語和漢語在句法上各有特色,差異甚多。當代美國著名翻譯家 Nida 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1983)一書中提出:就英語與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形會與意合的差異。英語重形合(by pot 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間都用適當連接調(Connectives)組成復句,形式上比較嚴謹,缺乏彈性;漢語則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語序直接組合復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邏輯意義貫穿起來,結構靈活、簡潔,不會引起誤解。掌握了上述差別,翻譯工作者在構句上就有了基礎。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If one does not enter the tiger's den, how can he get tiger's cub? 這是隱含“條件”從句的漢語意合句,英譯時,這個if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違反了英語的表達習慣。漢譯英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將意合句轉化為形合句。譯者頭腦中的形合/意合的意識是否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譯文的質量。
(2)搭配不當。受到漢語字面影響而搭配不當的例子經常碰到。例如:“抓緊施肥”——“grasp manure”(應譯為Pay close attention to or attention to or attend to the question of manure);“提高英語水平”——“to raise the level of English Knowledge(應譯為to improve one's English)”;“學習知識”——“Learned knowledge”(應譯為acquired knowledge);“啊,好票子!”——“Ah, good tickets”(應譯為Ah, good seats!)。搭配不當是邏輯上的問題,但大多數還是語言習慣問題因此必須有意識去熟悉,哪些調慣用,哪些調很少或不能搭配,否則必然會出現上述“想當然”或“在意亂套”之類的錯誤。但是,語言在發展,約定俗成。有人在創新,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為慣用的語言現象。因此,還須不斷注意新的搭配。例如:mentalgymnastics(腦力運用);studentfriends(同窗好友)。
(3)修飾詞的處理。一般說來,文章中有”修飾詞并沒有什么不當之外,但目前漢語里似乎用得較多。例如,不管大小會場。常說“隆重開幕”,不管工作性質,常“勝利完成”等等。這里確實存在須講多漢語修飾,改進文風的問題。因此,翻譯時應加以推敲,決定取舍,不一定非統統照譯不可。如果全譯,既不符合英語習慣,反顯得裝腔作勢,獲得相反效果。
(4)、采用英語慣用句型及表達方式。難以避免 China English 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英語慣用的句型注意不夠。人們常說要用“英語進行思維”,其實質是應當觀察、揣摩英語的各種句型及其慣用的表達方式了后解其與漢語句型的差異、例如:“不知不覺間,天色已晚了”。一位學生譯為:We didn't know evening has fallen. “didn'tdnow”是漢語“不知道”的翻版,根在不含“不知不覺”(即起先不知,后來才覺察到)的意思。根據英語思維,“不知不覺”其慣用句型之一:……before somebody realizes it”據此,上句可譯為:Evening came before we realized it.又例:一位學生在“餐桌上禮儀”一文中表示“等其客到齊人座后才動筷”這一想法時寫道:when we in front of the table waiting for dinner as guests, first to be dept in mind is that motto begin your dinner while someone has not come.
|
|
|
【打印】 【頂部】 【返回】
|
上一篇:英譯漢的過程 |
下一篇:習語的翻譯方法 |
|